根据相关涉及智能交通业务的上市公司财报分析得出,这些企业总体业绩呈上升趋势。在安防领域,海康威视、大华股份、高新兴等参与智能交通建设的企业业绩表现抢眼,并加大智能交通业务的投入,未来智能交通业务有望与安防视频监控主业相互促进。分析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有业内专家认为,智能交通能发展如此快速,得益于智能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便国民出行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政府把智能交通看成是一项民生工程。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专业首席韩直就认为,智能交通从系统概念转变成服务的概念,把服务民众对交通需求当成智能交通规划和建设的核心,所以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以及运营模式上都下了很大的力气进行改革、推进和发展。
政策利好 行业蓬勃发展
智能交通能够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除了把其看成是民生工程外,在项目运营方面通过创新融资模式缓解了财政的困难,同时也带动地区相关企业的发展,在解决地方就业、税收增收等方面为区域性城市做出贡献。为此,早在2000年伊始,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就联合相关部委成立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并且在《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将“智能交通系统”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则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2014年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中,杨传堂部长在《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的报告中将“平安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综合交通”作为指导方针。2015年5月,交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工作的通知。按照“整体规划、统一接入,统一开发、复制推广,重在主体、兼顾个体”的联网思路和“先联后统再提升,边联边用出成果”的工作原则,全面启动各地运政系统建设和联网工作,在2015年度内全面实现全国道路运政基础数据的共享交换,基本实现运政业务跨区域、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在推进地方智能交通信息化建设方面,北京实施了“科技奥运”智能交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在公路收费领域中,全国14省市高速公路ETC正式联网运行,京津冀,长三角地区正逐步展开跨省区的收费系统的建设……目前,在整个智能交通的行业发展中,IT技术的应用和渗透对交通信息化的建设起到关键作用。安防企业主要在道路监控、系统集成建设方面表现抢眼,而这些主要受益于近年来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为道路监控、卡口建设、智慧停车场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据统计,国内约有500家企业在从事监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据相关机构统计,国内现阶段从事智能交通的信息业务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高速公路指挥系统、高速公路智能卡、机电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公交系统等,涉及超过2000家企业,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安全和便捷是核心
显然这么庞大的产业体系,涉及到的行业及企业也各有不同,但智能交通的建设和发展无非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运行的安全,包括车辆的行使和停放安全、驾驶员和第三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空气环境的保护等;另一个是出行的便捷,包括发展和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路网建设、利用大数据疏导交通拥堵等。这两个问题之所以突出,是因为智能交通建设的节奏跟不上我国城市化发展和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的速度,导致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成为影响国民出行的核心问题。 所以发展智能交通保障交通安全、缓解道路拥堵、减少交通安全事故成为必然,也为行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
安防企业是以视频监控为主的产业,在智能交通的建设中,为各地的交通部门提供各类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在各级交通运营管理中,这些监控设备为执法部门提供违章停车、打手机、闯红灯、压线、超速和无安全带、套牌等视频及图片证据,对交通环境的维护、交通信息的传播、突发事件的响应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导航卫星定位等系统,在防范和打击犯罪活动、追捕犯罪嫌疑人方面提供可视化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帮助,并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IT技术框架,在前端智能人脸抓拍、识别、检索和对比中为公安机关的刑侦工作带来方便。
目前,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达、高新兴等安企在行业应用上表现出色,凭借视频监控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它们在停车场管理系统、高清卡口应用系统、高清电子警察应用系统、车入口控制与停车诱导系统、智慧监控平台、大数据及云存储系统等为公安交通部门提供完整的基于视频监控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而随着公安联网及数据互联互通工作的持续推进,未来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将作为子系统嵌入到整个地区智能交通的大系统中,对行业标准、入口接入、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
除此之外,在车辆主动驾驶系统及辅助系统的研发中,某些安企也投入精力进行市场的培养和开发,但目前市场的接受度并不高,系统所能提供的服务与其本身的市场价值还不匹配,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
智能化和大数据技术是趋势
智能交通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将产生越来越多的视频监控、卡口电警、路况信息、管控信息、营运信息、GPS定位信息、RFID识别信息等数据,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可以达到PB级别,并且是指数级的增长。虽然绝大部分数据是“沉睡的数据”,但按照相关规定,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期限或无期限的保存,这无疑给用户在存储成本上带来压力,而通过监控摄像机前端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行业用户的此类问题,给用户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将工作人员从纷繁复杂的监控画面中解放出来。目前,这两项技术正成为安防企业竞争的技术热点,在给甲方提供的解决方案中,往往能成为项目招投标中附加值中最大的亮点。
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例,据广州市交通部门透露,在近期的节假日期间,交通部门综合利用大数据平台,依靠多部门联动共享出行信息,从发生拥堵到“交通部门咨询现场”,再到发布信息并跟进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完成。天津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程岳寅分析,在交通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在海量数据、恶劣网络环境和复杂业务处理情况下,实现大量图片、车辆数据、视频数据的时时网络传输和快速持久化存储,同时对任意站点的图像进行显示,对任意站点的视频进行流畅播放、实时进行比对报警,快速进行多条件检索,并且将各类多媒体数据和车辆数据合二为一,在车辆套牌、公安刑侦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在具体的应用上,博康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毛丰伟提到,在城市的各种监控和卡口系统中,通过在后台接入海量的视频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二次识别,如在西部的一个城市应用上,仅用一个礼拜的时间内,就发现多达5万多条关于伪造、假牌和套牌等信息。未来,智能前端摄像机在算法优化及准确率提高之后,这些智能识别的速度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而从整个智能交通的角度分析,大数据之于智能交通的意义,可以解决跨越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在信息集成优势和组合效率上,有助于建立综合性立体的交通信息体系;另外在车辆安全、交通资源配置以及利用大数据的快速性和可预测性能提升交通预测的水平都有极大的帮助。不过,大数据技术目前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例如行业数据的安全、视频数据的非结构化转换、模型有效性等都需要持续的探讨和解决。
行业景气度仍然高涨
其实,从各地区及各智能交通落地的项目来看,不仅是诸如大数据这类高尖技术的应用遭遇挑战,在项目建设和后期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上缺乏统一协调和整体战略。但这些困难都无法阻挡各地智能交通项目规划和建设的步伐,据一线市场的消息,山东省今年将补贴十亿元建设全省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建设视频监控系统、路况信息管理系统、车辆速度控制诱导系统等8 大系统为支撑,构建全省一体化的高速公路管控 5 大体系。国省道智能交通安全系统以建设视频监控系统、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社会化服务系统等5 大系统为重点,建立全省统一的管理平台。
作为全国改革的先锋,深圳与北京、无锡将成为全国首批使用汽车电子标识的试点应用城市,电子标识为车辆的“电子身份证”,类似公民的“二代证”。深圳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上半年将在“泥头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校车等八类重点车辆上开展先期应用。首批汽车电子标识为 20 万个,首次安装免费。这类基于 REID 射频的汽车电子识别不但可与卡口、电子警察在治安防控上实现互补,还可集成小区进出门禁、不停车收费、上路车况及停车位信息定向推送、限行禁行,未来还可将保险、机动车审验、环保等多种车辆信息逐步集成到一张卡中。
在项目融合规划中,智能交通将作为智慧城市的组织架构,在PPP等新的融资模式下,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将达到上千亿元,智能交通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轨道,到时市场也将出现占有率超过5%的企业。
安防企业作为视频监控的主导者,能否在大项目集成和运营方面积累足够的技术和建设经验,是决定未来安防企业能否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下作为项目总营运商的关键。这其中包括跨学科的诸如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能力,同时也要在深挖交通运输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形成问题分析模型,实现行业资源配置优化、公共决策、行业管理能力上的飞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