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监测当重视
地质灾害多发,地质环境监测迎来新机遇。如何规划和实施新时期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
2014年7月1日发布施行的《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部门行政规章,标志着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及成果支撑区域国土资源可持续开发的行动方案。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旨在构建支撑地灾预警和应急指挥的技术支撑平台,整体提升地质环境信息的采集与监测、分析与预警、决策与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对全国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控,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地下水动态信息,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地下水环境保护、地面沉降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物理网险情监测掌控大局
对于山洪,采用物联网防汛系统进行远程实时监控,能实时掌握险情,在险情发生前就及早发现,做好相应的抢险、疏散工作。
物联网在雨水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预警发布系统的升级,智慧防汛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提升防汛速度和效率的好帮手。北京市石景山区率先启动“物联网”防汛应用系统。通过监控探头、电子水尺和雨量筒,进行实时监控。当积水超过10厘米的时候,水尺还会自动给石景山区应急、防汛、交通、消防等多个部门应急值守人员的手机上群发短信,提示他们当前的积水位置和积水量;属于里下河腹地、淮河下游区的江苏省盐城,今年成功地顶住了洪水的侵袭。中国移动盐城分公司和当地水利部门共同建设的“智慧防汛系统”成为当地水利战线各方的好帮手;江苏省南京市水利局和市防办的支持下,长江南京潮水位站、滁河晓桥水文站、马汊河小头李水位站、滁河六合水位站率先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在发生洪水的情况下,南京市防汛指挥中心可以直接调播现场画面,直观地了解到现场河道的水位、水体表象、河道洪水传播过程,便于快速作出科学决策;四川省新津县将尖端的物联网技术引入到水务行业管理中,为了安全度汛,新津建设了6个雨量监测点和3个河道水资源监测站,对雨情、汛情信息数据实时传输,对城区暴雨洪水、主要河道洪水进行风险分析、评估,以信息化对抗极端天气,及时排除险情,保证城市安全运行。
物联网技术在防洪抗旱信息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洪涝灾害的及时监测、预警、预报,以及决策会商和指挥工作提供了顺畅、快捷、稳定可靠的通道,大量节省了传统预警方式的人力物力,为洪涝灾害发生地的广大人民群众赢得宝贵的应急行动时间和数据资料。
裂缝报警器滑坡克星
6月1日,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青风村五组滑坡点,该区国土资源分局工作人员正忙着安装调试滑坡裂缝报警器。裂缝报警器主要是用于监测裂缝移动的位置,所以裂缝报警器一般是安装在裂缝的两侧,当监测的裂缝大于报警器设定的裂缝值时报警器就会立即发出报警信号,通知监测人员应该马上注意查看。
除了滑坡裂缝报警器外,工作人员还现场调试安装了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无线报警仪。在现场可以看到,报警监测仪是一个几十厘米长的圆柱形仪器,它可以在岩体发生位移、开裂等迹象时,第一时间启动声光警报,自动发送预警信号到监测部门,同时发送短信到监测人员手机,让地质灾害点群众能第一时间撤离。该仪器主要是用于地灾预警后至地灾发生前这段时间的实时监控,一台主机可配备5个无线传感仪,最大传输距离为5公里,一旦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征兆,该仪器能够及时获知灾害的具体方位、灾害类型等信息。
移动视频指挥调度系统紧急救援
当然,有时候自然的力量是无法阻挡的,当汛情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及时进行救援是关键。为何做到科学救援,视频指挥调度让抢险更加及时有效。视频指挥调度可与第三方数据业务、安防报警、语音调度等进行结合,从而构成功能强大的综合视频应用通信平台,能够让多个用户在不同地点,通过网络同时进行可视化的多层级指挥调度和远程商讨。尤其是随着3G网络应用的不断成熟,移动化的应用让视频指挥调度在抢险中的实用性更强。
由天气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地点、时间都无法确定,固定点监控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有限。移动视频指挥调度以方便携带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终端,依托于3G网络,不仅使得相关人员可以将现场状况实时反馈给后方指挥中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前方与后方的互动,而且能够有效避免监控盲区的出现,防止因不了解现场状况而错过最佳的救援时机。在运营商的积极推动下,目前3G公网已经与社会公众的活动区域和范围成正比,原则上只要是人能够到达的活动区域,3G信号都可以进行覆盖。依托于3G网络运行的移动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有效降低了设备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为极端状况下的救援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