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10年研发暗视觉技术 灵感来自猫头鹰
人类视觉受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频率(波长)分辨率、对比度分辨率等限制,不能看清楚暗环境下物体的细节特征。所谓暗视觉技术,就是将在微光(月光、星光)环境下拍摄的视频、图像进行处理,让原本肉眼看上去黑暗不清的图像变得清晰。“暗视觉”项目组指导老师、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赵志强教授告诉记者,这项技术是多位师生研发近十年的成果。
目前,他们已经获得暗视觉技术的相关专利18项。“可以说,我们师生团队是最先提出这种技术,最先动手研究,最先实现的。”赵志强教授说,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到图像视频处理,也可以应用到视频监控。
具体怎么应用呢?“暗视觉”项目组成员、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研一学生崔盈举例说,比如在只有微弱月光的情况下,某个商场遭到行窃,商场的视频监控记录下的内容极有可能是黑暗的、看不清楚,而暗视觉技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算法,将监控的视频清晰化,捕捉到视频里的人、物体等要素。“这样一来,那种在黑夜里作案的小偷就无处藏身了。”崔盈说。
在今年10月19日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重庆邮电大学这项技术获得了全国银奖。
或许你想不到,这样的技术灵感来自于猫头鹰。赵志强教授说,猫头鹰的夜间视觉敏锐,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它的生理结构非常复杂,但我们模仿猫头鹰的这种生理特点,通过仿生学算法,研发出了这种技术。”
科研走向市场 可应用于行车记录仪和监控摄像头
在微光环境下拍摄的图像和视频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变得清晰,这样的技术可运用的领域很多。崔盈说,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1.54亿辆,且高速增长,其中约68%的车主安装有行车记录仪;另一方面夜间发生“碰瓷”、擦碰现象的几率大幅上升,纠纷事件屡见不鲜。“行车记录仪的影像成为重要证据之一,该领域对暗视觉图像处理技术需求巨大。”
赵志强介绍,这项技术对公安部门有效缉拿夜间犯罪的嫌疑人也有帮助,他们目前就在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图像处理的技术服务,并且有成功帮助公安机关破案的例子。
赵志强透露,这个技术研发了近十年,在2008年就有初步成果了,但一直没有实行产业化。直到这两年,国家鼓励科研团队创新创业,让科研技术走向市场,团队去年5月才成立了重庆西罗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地点就设在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他们正在寻找厂家合作,准备将暗视觉技术的算法放进芯片,把芯片放进行车记录仪或者街头的摄像头中。如果这一步实现了,那么一些监控的摄像头就有了“火眼金睛”。
【专题】6款星光级摄像机测评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