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召开的第二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系统院士论坛上,据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透露,中国工程院今年完成第一期智能城市项目之后,将进行第二期项目《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大数据战略研究》,城市大数据中最重要的信息如城市建设、环境、教育、医疗等尚待聚集。
早在两年前,中国工程院开启重大专项《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这个专项把智能城市的建设分为城市建设、信息、产业、管理等四个领域的智能化,分别由一批院士担任负责人,并提出智能城市的推进战略。
两万亿投资盛宴
作为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增至近200个,其中第一批试点城市中80多个城市签订了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意味着这些试点城市进入了实质创建期。根据发改委向全国政协的报告,到2012年年底,已经有超过230个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估计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
今年两会期间,包括杭州等更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提案。由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落脚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需要相应的政府配套资金引导。根据国开行与住建部下属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签订的《“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国开行将在“十二五”的后3年内,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协议,国开行与住建部将以推进城镇化为引领,加强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平台、城镇水务建设和运营项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项目等领域的合作。
“建设资金的来源是智慧城市关键问题之一,虽然国开行已与住建部签订800亿的智慧城市专项协议,但真正用起来的钱还不多,主要原因是智慧城市的系统很多时候是服务型的,不是盈利性的,更多体现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其还款缺乏合理的商业模式来保障。”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阎镜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推荐阅读:霍尼韦尔集中展示智慧城市应用案例
为何国际IT巨头争食中国智慧城市蛋糕
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浏阳河柏加镇即由智慧中国集团承建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项目
智慧城市在中国发展还处于起步期,需要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相结合,需要用有现金流的短期可盈利项目,带动短期内不能产生效益的服务性、公益性和长期投资项目,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平衡智慧城市建设各个参与主体的长短期收益,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第一推动力。随着智慧城市产业稳步壮大,物联网、云计算等规模化效应呈现,成本大幅度降低,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体现。
近几年,中国智慧城市的投资逐年增加,在欧美国家,智能应用主要于智慧医疗和智慧交通,这与IBM提出的方案大体吻合。但是中国在平安城市中做得很大,这个是IBM没有想到的,中美的情况看起来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地区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还停留在安防系统层面,也就是只注重对人的监控,距离如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仍有相当距离。
数据开放是智能城市的前提
智能城市的建设,十分重要的是要把数据的孤岛打通,加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彼此连结,这就是本质。但是城市中有更多的大数据,在公开的数据库检索不到,比如城市的环境、金融、教育、养老等情况只能查到初步数据,更深入的数据在网上无从寻找。对于很多公共数据不开放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还是信息安全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数据都放在一个平台上,这个平台一旦不安全,相当于整个城市的基础数据都泄密了,尤其是企业的数据,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此外,还有行政管理的问题和技术标准问题,但只要安全和行政管理能够得到解决,其他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据悉,上海市斥资8亿元整合各个医院的数据,为500万市民建成统一的健康数字档案,各家医院之间可以共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有国外信息公司提出,想用15亿的代价获得对数据的分析权限,但最后没有获得主管部门的同意。
我们知道这些数据的宝贵程度,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巨大的变化,但是需要企业、公共机构和政府三方合作,才能把这项事情推向极致。在他看来,城市大数据中最重要的信息如城市建设、环境、教育、医疗等尚待聚集。中国的"四化"建设和政府结构十分有利于城市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发展得好的话,我们在智能城市的建设方面有希望领跑全球。
推荐阅读:霍尼韦尔集中展示智慧城市应用案例
为何国际IT巨头争食中国智慧城市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