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首届“a&s中国智能集成商高峰论坛”活动之中,主办方策划了一场“集成商对话用户”沙龙。其间,包括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中国交通信息中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养老建筑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在内的代表与台下观众互动不断,让人意犹未尽。
本期关注的重点话题是,“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下的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慧养老等垂直领域的发展契机。
对话嘉宾:
聂广 中国交通信息中心智能交通研究所总工程师
袁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弱电智能化总工程师
史伟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养老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
听众:近期消息称,目前针对智能交通的“十三五”规划已经启动。据预测,到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市场的潜在空间将达千亿元。那么,在您看来,“十三五”期间,智能交通产业链将有哪些机会?
聂广:本人没有直接参与智能交通的“十三五”规划编制,但可以从个人角度来分析,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早在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期间,杨传堂部长(交通运输部)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四个交通”是指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
其中提到,发展综合交通,核心是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出发,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需求,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建立完善与综合交通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
发展智慧交通核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牵引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围绕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能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抓好重大科技研发,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
发展绿色交通核心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
加快发展平安交通核心是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
未来三到五年,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是智能交通发展的一个主轴。再有便是绿色交通,主打公交优先。另外,车联网的迅速发展也将孕育发展大机遇。
听众:从技术应用而言,智能建筑的总体发展趋势,倾向于朝系统一体化集成、绿色环保节能等方向发展。在此想请教袁总,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发展将会朝哪个大方向发展?另外,依您之见,在承接大型智能化工程项目之时,集成商应该如何做好成本管控?
袁萍: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全球范围来讲,智能建筑都算得上是朝阳产业。截至目前,智能建筑在中国也有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一直保持较为稳定高速的成长。
尽管从2008年之后,中国智慧建筑产业发展增速有所放缓,但从大方向来看,整个的智能建筑产业发展前景仍被看好,这无论是从重视程度与投资力度、还是应用领域的拓展,基本都能得到验证。
从2014年的房地产数据来看,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2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10.4%。现在在北京市区看到的新增建筑虽然不多,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还是可观的,所以整体市场规模受经济环境影响不是很明显。除了新增建筑造就的智能化市场之外,现有建筑智能化改造、智能化运营管理都将都将成为促进产业规模扩张的新极点。
现阶段,摆在集成商与制造商面前的一大课题倒是,如何让建筑智能化新技术的成功落地应用。地产商对智能化系统的建设重视度在加强,落实的项目在增加。原来国家没有太多提节能减排,现在要求很高,项目规划设计都要加入这一项。此外,智能化系统建设成本下降;再者,智能化系统更加智能了,而且效果更能感受,也愿意花钱。但若站在业主的立场,用户更加关注智能化技术应用是否可以带来的实际效能提升,比如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管理运营效率。所以,集成商与供应商在这里,需要强化对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大做文章。
第二个工程成本管控问题。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过程中,时常会碰到设备以次充好、安装与图纸不相符等不规范的情形,这样无疑会增加工程成本、影响项目质量。通过对施工成本组成部分的控制,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全面树立起全过程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管理的观念贯彻到项目管理工作的每个方面,才能真正将成本管理落到实处。推进项目成本管理,必须树立全员、全面和全过程控制的意识。
听众:国务院曾发文,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在智慧城市蓬勃发展的潮流下,智慧养老备受关注。目前业界也有开展“智慧养老社区”的试点,对此您怎么看?
史伟:在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的时代,互联网以及搭界的金融让养老问题站在舆论风口。在多层次养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如何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高效标准化的养老方式成为业内亟需解决的难题。
早在2011年,民政部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即“9073”的养老引导方针: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例外,其并鼓励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
我国传统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享受到的服务局限于小区周边少数商店,而“网络养老”模式弥补了这一缺陷。以浙江省兰溪市为例,该 市“网络养老”以96345社会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分别有“一键通电话服务”和“上门帮扶服务”两种形式。不仅整合了这个社区附近的所有生活资源,如煤气站、送水站、水果店、超市和餐馆,还建立了一个囊括全市400多家加盟商的服务网络,为老人提供14大类137小项的日常生活服务,包括推拿、足疗、理发,还有老年人最关注的健康保健、医疗咨询等。这一改变打破了原有模式的局限性,整合了全市范围内资源,让老人可以享受到更丰富的服务。
在医院与养老的结合方面,目前包括地产商、药企、信息化公司等都有积极介入探索。如前阵子复星医药首次尝试与公立医院合作,探索“医养结合”的新模式。个人以为,集成商要想在“智慧养老”领域分到一杯羹,无论是做软件开发还是方案设计方案都应更多考虑老人们的实际需求。